中國香港吳式太極拳總會


吳式太極拳概要

 

作者: 李秉慈

         中國吳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

       前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

      中國武術段位制八段

            

. 吳式太極拳簡介和運動特點

 

吳式太極始於滿族人全佑,後經其子吳鑒泉加以改進而形成一個流派, 它是從楊式太極拳所傳的拳式發展創新的。

  吳式太極拳凡運動特點可以槪括為十六個字: 輕靜柔化,緊湊舒伸, 川字步型, 斜中寓正。 這十六個字體現了吳式太極拳的運動風格、特點和內涵,以及對身法、步法的規範和要求,是對吳式太極拳內外兼修、意形并重等特點的總結。吳式太極拳以柔化著稱,動作輕鬆自然,連續不斷,拳式小巧靈活,拳架由開展而緊湊,緊湊中不顯拘謹。技術上強調以柔制剛,以靜待動,以小制大,以退為進。推手動作嚴密細膩,守靜而不妄動,以柔化見長。

 

二、吳式太極拳基本動作方法

(一)    手型

1.    

五指自然舒展, 掌心微含, 虎口呈孤形.

2.    

拇指、食指和中指尖自然捏攏, 腕微屈, 無名指和小指屈向掌心。

3.    

五指卷屈, 拇指壓於食指、中指第二指節上, 握拳不可太緊, 拳面要平。

 

(二)    手法

1.     沖拳

要求拳自腰間立拳向前打出, 高不過肩, 低不過胸,力達拳面, 如搬攔捶的拳法。

2.     栽拳

拳面斜朝下, 拳心向內, 高不過胯, 低不過膝, 臂自然伸直, 力達拳面, 如摟膝左栽捶的拳法。

3.     撇拳

要求一手握拳屈臂, 手臂呈孤形, 拳心朝下, 自身體異側向前上方翻臂撇打(上孤), 拳心朝上, 如撇身捶的右上臂動作。

4.     單推掌

要求拇指一側朝上, 掌指朝前經耳旁內旋向前推出成立掌, 力達掌心, 如摟膝拗步, 倒卷肱的推掌。

5.     摟掌

要求掌自身體異側經體前弧形下摟至同側膝外側, 掌心向下, 掌指朝前, 臂微屈, 如摟膝拗步的摟掌、倒卷肱的摟掌。

6.     攔掌

要求掌經體側向上, 立掌向胸前攔, 掌心朝異側, 掌指斜朝上, 如搬攔捶左手動作。

7.     斜分掌

要求兩手斜十字交叉, 向斜, 向前上, 後下分開, 如野馬分鬃的斜向分掌動作。

8.     穿掌

要求平掌沿體向異側 (俯掌)穿伸, 指尖與穿伸方向相同, 力達指尖, 如右穿梭的轉身向左前穿掌動作。

9.     架掌

要求手臂內旋, 掌自下向上架至頭側上方, 臂呈弧形, 掌心朝上, 掌高過頭, 如閃通臂右臂動作。

10.    插掌

一手自上向弧形下插, 掌指朝斜前下方, 如海底針的掌指下插動作。

 

(三)    臂型

   其意是指胳膊的形狀,包括手、腕、肘、肩形成的整個臂型。

1.     前立推掌臂型

五指分開, 虎口向上撐圓, 微坐腕, 掌指斜向上, 拇指尖與食指中節基本成水平, 肘尖下沉與肩斜下直線(不內不外), 肩下鬆內收, 肩軸微外旋。前立推掌的臂型完成時,指、掌、腕、肘、肩使胳膊自然形成下弧,如左右攬雀尾的前手、倒卷肱的前手、右迎面掌的右手。

2.     側立推掌臂型

與前立推掌臂型類同, 惟掌心向內, 如搬攔捶的左掌()、右穿梭接單鞭第一動的挑掌。

 

3.     下按掌臂型

與前立推掌臂型類同, 惟掌心向下, 指尖向前, 如預備式雙掌下按、倒卷肱的下按掌。

 

 

()  身型

頭虛領頷內收, 肩沉肘墜, 胸舒內含, 鬆腰拔背,斂臀正胯, 屈膝自然, 膝與腳尖同向。

身型 斜中寓正 定式斜中正” , 是吳式太極拳很有代表性的一個特點。吳式太極拳的傾斜身型 (定勢時正弓步姿勢的 ”), 從身法、步法的完整姿勢來看,整體外形向前傾斜45, 具體講是從頭頂經頸、背、腰、臀、後直腿至腳跟而形成一體的45∘斜線。定勢時姿勢的 “正”, 則是從身型側面所示, 要求 “三尖相對”, 即鼻、膝、腳三尖形成垂直對正線。同時兩肩、兩髋(胯)均要求不傾不斜、力求平正。隅弓步亦如此。

 

(五)           身法

吳式太極拳身要求 “立身運行”。如正弓步, 斜中正身型變化的運動過程要求先提頂(神貫頂),再遠視前方,從而立身斂溜臀部 (尾閭中正), 形成正直的身法, 這一過程必須連貫完整, 不得有起伏現象。後退成虛步 (又稱坐步)或隅弓步的變化(如野馬分鬃等)亦都如此。

身型和身法是 的區別, 定勢為身型, 動勢為身法。定勢斜中寓正,動勢立身運行。

 

(六)   步型

吳式太極拳為川字步型, 有正弓步和隅弓步之分, 也有弓步指向的意思。按傳統的講法, 正弓步似 字形,隅弓步似 字形, 也可以說是一個長方形採取豎向和橫向兩種不同的方法放置。下面用兩個八方線的方位圖示意正、隅弓步步型的要求。

 

 

 

 

 

 

正弓步                    隅弓步

 

 

 

:

1.    正弓步兩腳間的距離從兩腳內側算起為一腳長,兩腳間的縱向距離從左腳的腳尖到右腳的腳跟為一腳長。

2.    隅弓步兩腳間的橫向距離從兩腳內側算起為一腳半長(只可大於一腳半,不可小於),兩腳間的縱向距離從左腳的腳尖到右腳的腳尖為半腳長。

 

 

      正、隅弓步的運用,是根據上肢動作方向與幅度的不同而選定的。例如, 摟膝拗步是向前方推掌, 適用於正弓步型;而野馬分鬃是向斜側方向舒展的動作, 適合於隅弓步型。

 

1.弓步

分為正弓步和隅弓步兩種。在套路中正弓步運用為主, 如雀尾、摟膝拗步、進步搬攔捶、左右倒卷肱、撇身捶、摟膝指襠捶等。隅弓步如左右野馬分鬃、左右穿梭。

 

  2.馬步

有大、小馬步之稱,要求兩腳開立下蹲,間距約

2~3腳, 腳尖外撇約30∘, 兩膝與腳尖同方向, 下蹲時膝不可超過腳尖, 如閃通背、正單鞭。

 

  

3.虛步

虛步大多是正弓步變後坐時的步型,要求一腿屈膝

半蹲,全腳着地, 腳尖朝前或微外撇; 另一腿微屈, 前腳掌或腳跟着地, 如攬雀尾腳跟着地、海底針腳尖着地。

 

4.平行步

  要求兩腳分開, 腳尖朝前, 屈膝下蹲或自然直立,兩腳外緣與肩同寛, 如太極起勢、合太極勢。

 

(七)           步法

進退步法的運動路線要求走內弧, 定勢時要求兩腳尖基本向同一方向, 成平行步, 前腳尖要正, 後腳尖外展不得超過20∘。

 

1. 上步

要求一腿支撑, 另一腿提起經支撑腿內側向前上步(內弧),腳跟先着地, 隨着重心前移, 全腳着地, 如攬雀尾的第一動、摟膝拗步等。

 

2. 退步

退步與進步方向相反, 方法相同。惟後退時腳尖先着地後全腳着地, 如倒卷肱。

 

3. 側行步

要求一腿支撑, 另一腿側向開步, 腳跟先着地, 隨着重心橫移, 全腳着地, 逐漸過渡為支撑腿, 腳尖外展約30∘, 如單鞭的左腳橫開動作。

 

4. 扣步

從前傾時的斜中正變立身行的身法調整, 向左或向右內扣腳尖, 是實腿內扣的獨特方法, 要求支撑腿的腳尖內扣約45∘, 如攬雀尾第三動的左腳尖內扣,撇身捶的左腳及穿梭右腳等。

 

5. 碾步

要求以前腳掌為軸, 腳跟內收, 如攬雀尾第三動的右腳內收, 倒卷肱第一動的右腳尖內扣與腳跟內收動作, 右穿梭的左腳內收動作等。

 

(八)           眼法

 

1. 定勢

目視前方(前手或後手), 沿着拇指的方向平遠視, 如摟膝拗的前推掌時看前方、野馬分鬃時看後手。

 

2. 動勢 眼神隨着動作的運動方向而變化, 應由近及遠,再由遠及近, 同時做到精神貫注, 意動勢隨, 動意相合, 神態自然。不但要神注於前, 還應意留於後, 不能只知瞻前而不顧後, 丟失神意之態。

 

三、 初學者注意事項

 

(一)    不要急於求成。學習動作要先易後難, 循序漸進。

(二)    抓住重點。首先把基本動作做規範、扎實, 練好一般動作。在練習時要細心, 認真地把手法、步法、身法把握住, 再進一步練習難一些的動作,切不可貪多求快。

(三)    先求外形的規範, 再練內在的勁力、意識、神態, 以求內外相合, 拳理合一。

 

四、練習步驟

 

(一)    明拳理。這是悟其法和健體之根本, 少走彎路, 必然進步快。吳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要求學者認真體悟太極拳的理論、技藝和健身的真諦。

(二)    講科學, 求規範。動作的規範要求先從定勢的規範開始, 然後再進行動勢的規範, 定與動的練習階段要明確。對每個動作、姿勢要在方法合理的基礎上力求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還要符合人體運動的力學規律。

(三)    內外合。動作規範後,再進一步練好上下相隨,勁法順暢,要求內在 “四功”即心、神、意、念的合理運用,形成內外相合。

 

五、套路練習前的準備

 

    練習太極拳,要求身體各部位做好充分的準備, 以便提高健身功效。具體要求如下:

    面(胸)向正南, 自然步站立, 兩腳分開約10-15厘米, 虛心靜體, 全身鬆合; 頭正頂平, 意領上懸, 含胸、鬆肩、拔背、鬆腰斂臀; 雙臂自然下垂, 空腋, 肘下沉略外展, 掌心向內,指尖向下; 眼向前平遠視,舌尖舐上腭, 自然調息; 全神貫注於體內外, 既要神注於前, 又要意顧於後; 既要頂頭懸, 又要腳踏平穩似入地, 感覺周身輕鬆, 心靜體舒。遵照上述要求, 經過意識檢查, 調整周身各部位要領, 完成後, 將意念貫注於兩掌指尖, 重心(體重)在兩腳中間 (即平分兩腳)。再靜立站樁約1-2分鐘後開始練習套路。

 

返回拳藝資料庫